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上线,迄今已满月。作为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碳排放权交易持续引发市场关注。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8月16日收盘价为51元(人民币,下同)/吨,相对于碳市场上线时48元/吨的开盘价,累计涨幅6.25%。截至8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到701.88万吨,累计成交额3.55亿元。相比首日交易量410.4万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逐渐走低,多个交易日交易量仅有2万吨。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碳市场交易情况整体符合预期,根据过往地方试点运行经验,碳市场交易高峰往往出现在履约期到来前,履约期前,全国碳市场交易有望有所活跃,价格也会有所上涨。根据《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工作安排,全国碳市场将在9月30日进行配额核定,12月31日进行清缴履约。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交易量不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碳市场交易启动不久,很多企业处于开设账户的过程中,目前企业的交易账户开户率为80%左右,另一方面则是纳入交易的企业多数没有参与过地方试点交易,对碳交易的有关流程、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了解还有所欠缺,企业参与交易意愿还有待提高。
赖晓明指出,一个高质量的碳市场应该政策清晰稳定,法规制度健全,同时价格波动平稳,避免市场的大起大落,“要尽量避免单边上涨、单边下跌以及市场在一个阶段内剧烈波动,这些都不是一个健康成熟市场的表现。同时市场的价格信号要清晰有效,能够有助于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引导资金技术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与此同时,目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和交易品种数量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易活跃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指出,当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限于控排企业,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暂时没有拿到碳交易市场的入场券,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活跃度的提升。
不过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也在稳步进行中。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此前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建立健全全国碳市场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各环节的监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在发电行业碳市场运行良好的基础上,扩大行业覆盖范围,逐步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和交易主体,提升市场活跃度。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功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碳市场体量很大,但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之相对应的,中国当前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及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资本投入低碳环保领域,将极大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增长。”刘功润指出,大力发挥碳市场价格及价值发现功能,加强中国在国际碳定价的核心话语权,有助于巩固中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主体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