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浇灌”下,“南国神草”蝶变上新

[field:title/]

一大早,云南文山三七综合交易市场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香甜味——那是刚采挖上来的鲜三七的药香。人们东一群西一伙聚拢在成堆的鲜三七四周,买家时不时拣一块人参形状的三七瞧瞧,“七农”(三七种植户)或“不动声色”,或使劲夸自家三七“根少果大、泥巴少、烤头好”……买家卖家互相揣摩着对方,一桩桩生意在讨价还价中谈成。

古人说“北人参,南三七”,扬名中外的云南白药和片仔癀,主要原料即为这市场上的交易“主角”——三七。

千年名药,“南国神草”

含有十多类上百种有效成分,三七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

“须根越少越好。”从事三七贸易的刘华国拿起一根三七说,好的三七生吃起来苦中回甘。今年,刘华国收购了70亩三七,当天采挖了首批约4吨,连夜运到市场售卖。

三七名称来源于植株形态“三枝七叶”一说,是五加科人参属家族中的中国特有种,为人参“近亲”,是我国民间较早发掘使用的传统名贵药食两用植物之一。从播种至采挖,至少要经过三年时间。“一年七”俗称籽条,不会开花结籽;籽条移栽后即为“二年七”;第二年开始结籽,第三年即可采挖。三七全身是宝,果实俗称红籽,主根俗称三七头,支根叫大根或筋条,须根也叫毛根……说起三七,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华荣如数家珍。

文山三七综合交易市场有多个片区,干湿三七分开交易。一名刘姓客商买下7000多斤“干七”,正在进行简单分级——过筛、分拣、装袋、搬运……现场一片繁忙。“质量好的三七是‘铜皮铁骨狮子头菊花心’。”刘华荣使劲折断一根三七,给大家“科普”。铜皮是指外皮呈灰黄色或灰褐色;铁骨是指质地坚硬难折断,晒干的三七头砸在地上,不仅不会断,还会有清脆的声音;狮子头是三七头顶端及周围有瘤状突起物;菊花心形容三七断面的放射纹理,颜色呈灰绿色、灰白色或黄绿色。

“‘铜皮铁骨狮子头菊花心’是传统的民间判定标准,主要靠经验。”刘华荣说,现在文山已制定了集道地药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质量标准体系,精密仪器一测,有效成分一目了然,判断三七质量不再靠“猜”。

三七被誉为“南国神草”,又名山漆、田七、金不换,1600多年前的史书显示,早在周武王时代,巴国就已用三七纳贡。而对三七的功效,我国不少著名的医学古籍都有明确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描述“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称三七能“止血散瘀定痛”,“治一切血症”。《本草纲目拾遗》则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在民间,三七自古就被视为治疗各种出血症和血瘀症的良药,难怪云南白药、片仔癀等众多中成药企业都用三七作为原料。

《本草新编》称三七“一味独用亦效”,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中药配伍,都具有很好的效果。现代科学研究佐证了这一说法。分析表明,三七中含有十多类、上百种有效成分,目前已知的单体皂苷达150多种、多糖10种、黄酮8种、挥发油70多种,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因此有人称其“本身就是一味配伍全面的中药药方”。因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等方面也颇具功效,三七还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

云归处,雾岚间,神草三七,居深山,枝三丫,叶七片,红籽如花,朵朵艳……歌曲《三七谣》中这段歌词形象描绘了三七的生长环境和动人的形态。

民间传说,这种“神药”原来长在深山老林里,文山苗族爱好上山打猎,受伤、出血是常事,等到要用它的时候,一下子又不容易找到。后来,懂药的老祖先干脆挖些回来种。慢慢地,野生的难找到了,家种的多起来。苗语中把“三七”叫作“猜”,至今,文山苗族群众仍把三七叫作“猜拈”,即“家种三七”的意思。

这种对环境极为敏感的中药材,从原始驯化到传统种养,再到现代规范种植,经历了漫长岁月,凝聚了文山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百亿产业,百姓“钱袋”

初步建成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形成上百亿元产业

文山州是“滇东南大门”,素有“滇桂走廊”之称,是云南通往华南沿海地区和中国通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文山,具有独特的地质、气候、生态条件,孕育出像“云南小桂林”普者黑这样的喀斯特天然美景,对环境“挑剔”的三七,把这里当作“发源地”繁衍生息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中医自古就非常重视中药材的产地,《本草衍义》认为:“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三七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中药材,而实施地就是文山,所以正宗的三七也称为“文三七”。

“文山州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三七种植历史已400余年。”刘华荣说,目前文山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公认的三七道地药材产区,名副其实“中国三七之乡”。

历史上,三七带来的财政税收最高时曾占到全州近50%,是人们眼中的“金不换”。

在西畴县兴街镇拉孩村,山间绿树成荫,远远就看见坡地上一大片黑色的遮阳棚。“这是种植三七的‘标准’装备。”拉孩村党总支书记刘丕荣说,因为三七原先长在林下,喜阴,人们就用塑料遮阳网搭建“凉棚”给这些致富药草营造“家的感觉”。

拉孩村曾是当地有名的“三光片区”:这里石漠化严重,一度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都跑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2013年被选为村党总支书记的刘丕荣放弃昆明优越的生活条件,一个人留下来,把心思和精力全都放在村里发展上。村民在刘丕荣的带领下,炸石垒埂,搬石客土,嶙峋乱石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才有了种植三七的基础。

“今年采挖6亩,预计产5吨。”拉孩村土地整治后,邻近村的钟先勇前来租地种三七,2月份正是采挖季节。“干一天90元。”58岁的村民王玉芳正在钟先勇的基地采挖三七。她计划一边务工一边学技术,以后可以自己种三七。现在,钟先勇每年聘用村民的劳务支出逾20万元。此前,拉孩村试种300亩三七,收入达300多万元。

“我以前在昆明有高薪工作,也曾当过一家公司的副总,后来看到三七治好了亲人的心脑血管病,又有感于当时乡亲还比较贫困,就决心返乡种三七。”麻栗坡县童心三七合作社负责人周枫凌说,2014年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从麻栗坡的老山脚下到马关县、西畴县等,文山1市7县都有合作社成员。”周枫凌说,作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童心种植三七20万余亩,带动326户成为科技种植户,帮扶379人脱贫。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提供种苗、技术帮扶、收购原料、开发产品等方式,带动了近1000户农户增收,实现长期稳定就业300余人,解决临时就业5000余人。”致力于三七种、产、研的云南七丹药业公司负责人杨朝文说。

“文山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三七产地交易市场,全国90%的三七原料通过文山上市交易。”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保能自豪地说。

目前,文山形成了从整地搭棚到播种移栽、从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集轮间套作与种养结合于一体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初步构建集基地、加工、市场、科研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三七产业是文山的富民产业。”文山州副州长田燕说,三七产业涉及种植、加工、流通等众多环节,促进百姓增收致富作用明显。

2022年,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12.54万亩,实现综合总产值逾153亿元,解决长期用工2万余人,临时用工511万余人次,增加群众劳务收入逾18亿元。

科技“浇灌”,现代蝶变

古老“土特产”从“人种天收”、论堆卖、作坊式加工走向智能种植、产业化、精品化

从“野草”到药草,从药草到药品,从药品到食品,在现代科技的“浇灌”下,这株古老的“南国神草”,正在发生现代蝶变。

踏访文山三七综合交易市场后,我们来到文山三七产业园区。

相距不到一公里,却是两个反差极大的“空间”。

配制、灌装、灭菌、灯检、贴签、机器人封装……在产业园区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的综合制剂车间里,以道地鲜三七为原料的气血康口服液顺着生产线一关关“流淌”,魔术般从块根变成护佑消费者健康的产品。

抖土、精洗、修剪、分级、切片、烘焙……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流水线作业,再也看不到传统交易市场上三七过筛后工作人员成为“土人”的“名场面”——七花公司的七花·豹七共享平台,日处理三七30吨,不仅满足公司自身需求,还能对外服务替客户清洗加工,高效高质去除农残、重金属,提供高品质三七。

“生长期用了哪些农资、发生哪些病害都能追溯。”在七花公司的三七一站式仓储服务中心,堆放着客户的订单产品,拿手机对着码一扫,种植、加工全流程情况一清二楚。在每堆货物中,还装有温度、湿度监测的物联网设备。

海拔2065米、空气温度5.2°C、空气湿度100%……三七种植基地上的各项实时数据,在云南白药数字平台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从尘土飞扬的综合交易市场,到环境优美的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从作坊式的“七农”商户,到“科技范”十足的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公司,是文山三七“土枪换炮”,“土特产”从“人种天收”、摆地摊、论堆卖走向产业化、科技化、精品化的一个个缩影。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21.95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用地6.37平方公里,入住云南白药等企业61家。

除了云南白药,园区其他三七企业也做足科技文章。作为从事三七药材规范化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型企业,云南七丹药业抓住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了“农业+工业+文旅”融合发展的绿色三七数字化智慧工厂及三七文化产业园。公司负责人杨朝文说,这让产能提升了6倍,年产值逾30亿元。

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文山州不断丰富三七各种业态,持续补链、延链,设立三七研究院,引进华润三九、漳州片仔癀、云南白药集团等药企巨头,建立三七拍卖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培育新品种,创建林下生态种植、全程精准溯源等模式,研发推出冻干三七、三七日化、三七润饮等新产品……

走进文山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只见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株株三七进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试验。“选育5个品种,其中2个获得新品种认证。”文山苗乡三七科技公司负责人余育启说,公司从种植、加工端向种苗研发端迈进,加强品种选育工作,建立从实验室到大田选育的全链条育种体系。

作为三七科技创新的龙头,文山三七创新科技示范园已引入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产业技术创新攻关团队1个,选育并认定三七品种(系)10个,形成涵盖各层级、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颁布实施标准58项……这是文山打造三七科研聚集地的一个缩影。

科技“浇灌”下,三七已成为我国能够全面实施人工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具备产业化开发的少数名贵中药材之一。2021年,文山三七种植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株“南国神草”,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三七之都”,千亿之望

打造世界“三七之都”,还需赶跑三大“拦路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文山“古老”的土特产,三七遇上了发展好时机。

但如何抓住“风口”加快发展,老产业遇到了新问题——种植端的种植规模散小、连作障碍困局,加工端的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端的消费场景受限、康养文旅结合不紧密、价格波动频繁等,是文山推进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三七之都”路上三大“拦路虎”,严重制约着文山三七产业做大做强,亟待一一破解。

连作障碍,是三七种植界的“癌症”,有人戏称,解决它比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还难!

原来,三七有一种“暴脾气”——不愿长在“前辈们”待过的地方,重茬容易发生根腐病等病虫害,导致歉收甚至绝收。这导致,种植一轮三七后,需十几二十年轮作后,才能再种三七。

这可害苦了“七农”,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找地,文山的地不够,就到其他市州找地。

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对三七的道地性产生负面影响。

什么时候三七才不用“流浪”?一些种植大户和相关科研机构正各显神通,进行技术攻关。

“只要撒熏蒸剂、翻地、覆膜就可实现自然熏蒸,解决连作障碍问题。”在文山市德厚镇德厚村,三七种植管理者杨金开介绍“垄鑫棉隆土壤熏蒸修复技术”。他管理的200亩重茬三七顺着山势“蔓延”,颇为壮观。

云南七丹药业也是采用这项熏蒸技术解决三七连作难题。“我们近年来已开展近3000亩三七老地复种,种植成本略增加,但省去到其他地方找地流动式种植的烦恼,关键是保证了文山三七道地性。”公司负责人杨朝文说。

“直观地说我们是用火烧。”童心三七合作社负责人周枫凌站在马关县三七荫棚里“炫耀”他们的新技术,“你看这块地是第二茬,还长得这么好!”眼前连片的三七茎秆粗大壮实,叶片肥厚油亮,有200多亩。原来,他们另辟蹊径,用物理方法破除三七连作障碍,特定的“火烧”技术可让热量“穿透”地表,深入地下15-20厘米,将导致三七出现根腐病的病害“就地烧灭”。这项技术将三七种植十几二十年的连作间隔时间降为2-5年,目前已申请了专利。

“‘革命尚未成功’!目前破解连作障碍的技术离大面积推广还有距离,还需要加大科研投入,进一步缩短间隔期,特别是降低成本,并加大宣传,让七农想用、用得起。”刘华荣说。

揭开盖子,热气腾起,香味扑鼻而来——“三七汽锅鸡”,是游客来到文山必点的康养佳肴,人们认识这株传奇药草,从舌尖上开始。

经一代代的厨师创新,文山的三七菜品已逾120种。“三七浑身都是宝,根、茎、叶、花各有功效。”文山学院三七专家张铁说,三七须根、花都是制作三七佳肴的上乘原料,文山百姓世代有食用三七的习惯,三七作为食材食用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众多、文字记载翔实,在中国众多医书典籍、地方志书、菜谱刊物等都有大量记载。

目前,文山州有24家企业开发三七特色食品87个,其中三七汽锅鸡汤料包、三七润饮、三七泡酒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2022年,文山州三七花、茎叶和须根食品原料及三七特色食品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但限于政策,目前能用来制作食品的,仅是三七的须根、花、茎叶等“次要部位”,主根等主体部位未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影响了三七的消费场景创新、“上新”。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理论。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也即常说的列为‘药食同源’类物质,通俗讲就是可以既当食品又当药材。人参早就被纳入了,党参、西洋参也已开展试点。”刘华荣说。

“三七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符合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也有历史依据。”田燕说,三七如被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将极大拓展其开发领域和空间,将大大增强文山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做大做强三七产业的底气。

当前,文山正全力推进三七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已完成三七地下部分食用历史史料收集、三七地下部分膳食消费调查、三七毒理性试验、三七食用安全性风险评估等工作。

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文山的三七科研实力有了不小的进步,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强,但多数产品仍属于三七原料的简单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屈指可数。

“三七的价值尚未得到真正体现。”昆明理工大学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长崔秀明说,文山的三七产业链齐全,但三七产品面临高端产品研发不足,新产品储备相对滞后等问题,加之部分宣传不到位,导致消费端的需求没得到很好释放。“应加强营销策划、宣传推广,通过加快建立三七博物馆,拓宽三七产品推介方式,营造三七消费氛围,挖掘消费潜力。”崔秀明建议。

文山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有关方面支持文山建设三七国际贸易中心。中心建立后,可推广标准的种植、加工体系,建立全流程的追溯系统,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三七具有打造知名‘土特产’的潜力。”崔秀明说,三七产业对科技依存度高,要加快相关机理、临床研究,加强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站在新起点上,文山正奋力补链、延链、升链、强链,谋划将三七打造成千亿级产业。

“抓牢种质端、提升种植水平、延伸产品链。”文山州委书记陈明说,文山将以种植业为基础、加工业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构建以三七为主的种植、加工、市场、科研、康养等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把文山打造成为世界“三七之都”。

专家认为,云南“土特产”、中草药资源异常丰富,把三七“土特产”做大做强,有利于为全省“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2025新版最强4G/5G伪基站短信群发设备 这是一台真正的4G伪基站机器,短信群发广播机输出真正的4G频率。这台机器已经内置了额外的4G5G模块减速机,具有向4G5G手机发送数据的超快能力。
短信字符:2000个字符
速度:高达20万条短信/小时*
半径:300米至5公里
多址接入:✅
内置Wifi:✅
100%免费:✅
发件人号码已解锁:✅
便携式:✅
汽车支持:✅
无限任务:最多5个任务
多操作员:✅
多个ARFCN:单个
发件人姓名:✅
自动ARFCN:✅
即插即用:✅
IMSI缓存:✅
IMEI缓存:✅
实际计数:✅
即时消息✅

速度和半径取决于你周围的环境和你所在地区的人群。
尺寸大致相同的机器不可能获得更大的半径和速度。
我们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正在为这一领域使用最好的硬件和最新的软件。
因此,我们可以保证我们的产品能够在真实数据中达到最大可实现的速度和半径。
✅适用于各种商业短信广告:
-新推出楼盘,推广和销售新推出的物业,正在开发的楼盘和房屋。针对特定区域的潜在客户
-BC在线赌场,推广和吸引客户加入在线赌场游戏、在线娱乐、老虎机游戏、扑克、真人娱乐场等
-私人贷款,针对金融问题客户,金融问题客户,提供快速现金,快速贷款,即时贷款,私人贷款,许可贷款,金融贷款业务。
-酒店和SPA,推广酒店客房。酒店品牌。酒店水疗营销。
-餐厅和酒吧,夜总会,推广餐厅和酒吧菜单。商业品牌推广、餐饮营销、夜总会开幕式、品牌推广等
-购物中心,发送问候消息,基于位置的问候短信。
-政治家竞选营销、选举竞选营销、选举调查表。
-预警警报系统,灾害警报,紧急警报,海啸警报短信【政府预警系统】

2025 Lte 4G SMS Broadcast Machine Parameters:
1. Vehicle mounted or portable SMS bomber
2. 700 letters per message
3. Maximum power 120W
4. The coverage radius can reach 8km
5. Up to 50000 SMS messages can be sent per hour
6. Use numbers or letters as the sender's name
7. Simultaneous long-distance and short-distance transmission
8. You only need to set the configuration once to use it without restriction.


上一篇:两部门:动真碰硬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和实效

下一篇:数读中国 | “新三样”出口乘风破浪 中国外贸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