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7日,全省首单渔业保险在牡丹江市落地,为渔业养殖户提供7.98万元风险保障。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有4家保险机构相继在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齐齐哈尔、黑河、鸡西、哈尔滨、鹤岗、双鸭山、伊春等11个市落地商业性淡水鱼养殖保险,累计保障鱼类15种,提供风险保障2405万余元。
作为我国内陆边境水域最长的省份,黑龙江省水域总面积达3498万亩,边境水域长2723公里,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现已发现鱼类105种,2022年渔业产值达147.9亿元,大水面渔业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但一直以来,受渔业保险标的复杂、查勘理赔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渔民保险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渔业养殖保险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渔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风险敞口长期缺乏有效的保险保障。为了推动黑龙江省淡水鱼养殖企业做大做强,黑龙江银保监局通过积极确定行业发展方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搭建对接服务平台和强化研发流程督导等一系列工作举措,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省渔业保险“零”的突破,为黑龙江省渔业发展织密“安全网”。
不断突破的还有对黑土保护的12条金融措施。在日前出台的《黑龙江省金融支持黑土地保护若干措施》中,围绕黑土地保护,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贷支撑、畅通耕地保护修复项目贷款渠道、积极满足保护性耕作主体融资需求、丰富绿色农业发展融资手段、倾力扶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加大高端农机装备等农资信贷支持等六大方面,全面加强金融对黑土地保护的支持力度,为黑土地保护“加码”。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2020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探索“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资源资产化,提高资源保护利用效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等分散化的生态资源权益进行规模化收储、整合,由平台进行运营,引入产业运营商,吸引市场资本注入,从而打造将资源变资产成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探索建立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变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印发《黑龙江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围绕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系统增汇等方面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制定林下经济发展、林草湿调查监测、绿色食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等工作专项方案,多角度、多层次构建政策体系。二是主动探索创新,资源资产价值加快转换。围绕土地、林业、冰雪等各类资源建立核心资源分库,谋划储备242个资源项目入库。搭建生态资源流转载体,成立黑龙江自然和生态资源交易中心,已完成5宗矿产资源交易和生态修复剩余资产转让,成交额4.1亿元;完成首宗龙江森工碳汇交易和两宗风电清洁(CDM)项目,成交碳汇量320.3万吨,成交额1717.9万元;完成首宗用能权模拟交易,成交量4270吨标准煤,成交额93.9万元。三是开展先行先试,试点示范步伐持续加快。伊春市积极探索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通道,谋划“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项目57个,伊春森工集团两个项目获得授信贷款3.1亿元,铁力市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成功获批贷款9亿元、已实现首笔投放4.2亿元。农发行伊春市分行为铁力市宏大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放贷款4.2亿元,为铁力市辖区内5个林场的林地和林辅用地提供30年特许经营权,有效盘活了森林资源,增加林业资源收入。(记者 桑蕾)
下一篇:哈尔滨取得世界萨克斯管大会举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