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全力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field:title/]

绥化市坚持把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作为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全面贯彻省人才振兴“60条”,大力实施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更快跃升。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支撑和核心要素,作为人才工作主责部门,要坚持把人才作为驱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推动更高质量的人才工作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绥化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杨国宁说。

聚人才 夯实发展“硬支撑”

坐落在绥化经开区的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2023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中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20强”。过去一年,该企业新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9人,为企业在玉米深加工领域研发创新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这要感谢绥化市人才引进政策,我们企业招聘的研究生三年内能享受到政府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各项政策补贴20余万元。特别是对用才主体还增加了奖励政策,我们企业每新引进一名人才,满两年后可获得1000元补贴支持。”新和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陈灵军感慨道。

绥化市在今年年初优化推出了更具含金量、吸引力、针对性的人才兴绥“20条”,并大力开展“回流引才、校园引才、招商引才、项目引才、展会引才、商会引才、对口引才、智库引才、平台引才、合作引才”十大引才行动,不断拓宽人才去绥化就业创业渠道,今年计划新引进各类优秀人才7000人以上,为绥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攒足后劲。

提效能 积蓄发展“源动力”

“要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优势,聚焦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绥化市绥棱县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座谈会上,东北农业大学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朱志猛说。在深化市地合作上,绥棱县与东北农业大学新构建“2+N”服务体系及“基地+中心+联盟”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在粮食产量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为了提升人才创新效能,推动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绥化市从加强产学研联动和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入手,把人才融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率变革的全过程。

在加强产学研联动方面,实施了“校地合作双百工程”,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建设创新联盟,计划建设100个人才工作站,达成1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目前,已建立七处人才工作站,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在食品加工、生物发酵、医药制造、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促成签约科技合作项目37项。

在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方面,实施“千人培养计划”,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推进“4106”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民生事业,每年重点培养优秀人才1000人以上,特别是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全省首屈一指的乡村振兴学院,创新“专业+创业”双导师EMBA培养办学模式,重点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和各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创客”等乡村产业实用人才,首期培训班邀请了知名学者和大咖为学员授课,全力培育高端复合型乡村产业带头人和一线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专业人才。

优环境 构筑发展“蓄能池”

“中医馆宽敞明亮,各项硬件配置齐全,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环境。”肇东市人民医院医学博士刘钊无比开心。

刘钊是肇东市人民医院定向引进的医学博士,他一直想成立一家功能完备的中医馆,但苦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实现。绥化市开展“万名干部联人才”工作后,院党总支委员、院长曹洪军与刘钊结成包联对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曹洪军积极向有关单位争取支持,为刘钊建立了200余平方米的博士中医馆,先后引进三名研究生学历的主治大夫。

绥化市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创新开展“万名干部联人才”工作,建立“三必访、两必听、四必帮”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各级干部与专家人才交朋友、讲政策、听建议、解难题。目前,全市13634名党员干部分层分类联系各类人才30937人,梳理收集意见建议4062条,解决各类诉求1448件,切实营造出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打通了为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绥化市还通过发放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企业工作补贴、创业贴息贷款等,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全面营造“尊重人才、成就人才”良好环境,以人才生态吸引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记者 董新英)




上一篇:黑龙江省工商联十二届三次执委会议在哈尔滨召

下一篇:哈尔滨:文明祭扫 让思念有“形”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