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期强降雨影响,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部分村庄受灾,有7个村一度失联。危急时刻,武警承德支队50名官兵作为“先遣搜救队伍”,于7月29日下午5点40分左右自六道河镇政府出发,携带物资、装备,跑步奔向受灾严重的杨家台村,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员。
途中,大家踩过碎石、淤泥,多次涉过半人高的湍急水流,穿越草木丛生的山坡,还要面对入夜带来的视线不清、无手机信号等问题。
原本显示只有13公里左右的路程,因道路损毁、地形复杂、天气状况等因素,我们花费了4个小时才抵达杨家台村。
晚上9点50分左右,部队终于走进村里,在手电筒照射下,一幢幢遭受巨大冲击的破损房屋呈现在我们眼前,焦急等待外界联系的村民见到我们,好多都哭出了声。
我们赶紧找来村干部,一边挨家挨户进行搜索统计,一边分配携带的物资。夜里12点,我们开始休整,大家在村委会、学校的空地上打地铺,把湿透的衣服、袜子挂起来晾着。
第二天清晨4点多,部队集合开始商讨下一步计划。杨家台村有10多名80岁以上老人,有的身体状态还不算太好,带队领导决定将这些老人都用担架护送下去妥善安置。不过由于我们携带担架数量不够,亟须联系后续部队增援,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们两人头上。
情况急迫,早上6点40分,我俩开始跑步下山。在有微弱信号的地方,抓紧给山下的部队领导发信息汇报。由于上山途中对路径有了了解,所以进度要更快一些。路上还碰到一位老乡,他说有些地方可以“抄近道”,我们照老乡的描述又加快了步频,能跳下来的地方就跳,能走直线的就走直线,同接应战友汇合的时候大概是8点20分。这么算下来,我们节省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
同支援战友汇合后,我俩立马带着战友们往回跑。随着对路况的熟悉,行军速度得以加快,大概10点赶到了村里。着手把不便于行走的老人抬上担架。考虑到担架数量还是不够,我们临时又用衣服和在村里翻出来的铁棍组装成简易的担架,就这样抬着老人一步步挪下山。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杨家台村有位老人被马蜂蜇了,需要涂药,我再次上山后把药带给了她,老人激动地说了几十个“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当天下午2点40分左右,杨家台村的群众完成转运。粗略算下来,从第一次进山到最后救出老人、孩子,我们俩人来来回回4趟,用了21个小时跑了将近60公里,感觉把这半年的路都走完了。
30日晚上回到临时驻点时,感觉屁股和胯骨轴都要断了,脚趾上也磨出了血泡。当时救援的时候还没这感觉。再后来,整个杨家台村的村民都被转移了出来,脱离了危险。
身为人民子弟兵,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我俩也是武警承德支队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为了群众生命安全,我们必须干。
(人民网记者刘师豪、宋烨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