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演示: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均可】
↓↓↓点击下方联系咨询↓↓↓

黑龙江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这对建筑保温、节能与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自然条件的严峻挑战,黑龙江省以标准化为关键突破口,推动寒地绿色建筑实现从“零散无序”到“系统完善”的跨越,走出了一条技术引领、产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最初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时,寒地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尚不完善,我们只能参照新建建筑的标准执行。”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汲彤焱回忆道。正是这种“零散无序”的实践困境,促使团队萌生了编制适用于严寒地区专项标准的想法。
在项目实践中,团队不仅严格把控外墙传热系数、建筑气密性等关键指标,还集成应用多种节能技术,并开展长期监测,积累了大量实测数据,为后续标准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建筑业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已成为推动节能降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舒亮说。
“如果早有这份标准,企业能少走很多弯路!”一位参与项目的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依托丰富的实践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省内科研院所完成了《超低能耗建筑检测技术标准》《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技术标准》《超低能耗建筑用外门窗应用技术规程》等7项地方标准,覆盖咨询、设计、施工、检测、评价全流程。这些标准虽仅在省内具有约束力,却因聚焦“严寒地区最严苛气候条件”,成为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同类气候区域的重要参考。
“能在黑龙江站稳脚跟的技术,是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严寒地区的。”汲彤焱说。
如今,通过构建覆盖改造项目全流程的标准体系,黑龙江实现了从前期设计、施工管理到材料验收、性能测试的闭环管控,不仅筑牢了工程质量根基,还为同类地区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管理样本。
目前,超低能耗系列地方标准已在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生活服务辅助用房及卫生所、哈尔滨市双城区金园森林小镇、浩宁·上东府(壹号院)、超低能耗建筑创新综合体修缮工程等多个项目中落地应用。依据国家和全省相关标准,已评选出13个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在全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标准护航民生,严谨性是生命线。如何确保这些立足寒地的标准科学可靠、经得起极端天气考验?黑龙江的答案是:构建“研—产—标”协同转化机制,以硬核科研为标准“保驾护航”。
依托9个省部级建筑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黑龙江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研—产—标”协同转化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快速、精准地服务于地方建设。
“我们组织哈工大、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针对极寒天气对建筑结构的损坏及同纬度严寒地区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技术和安全性进行专题研究。”李舒亮介绍。
走进哈工大的工程实验室,一场场“冰与火”的淬炼正在上演:零下15摄氏度的寒风裹挟人造雪粒形成漩涡,热辐射灯阵模拟正午烈日,降雨喷嘴喷出“冰雨”——一座体育馆缩尺模型正接受着极端天气的全方位测试。
“近年来,全球极端冰雪灾害频发,寒冷地区大跨空间结构因应用广泛,遭受的损失严重。”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范峰介绍,以往研究主要依靠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现场实测依赖自然条件,数值模拟依赖各种假设,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大打折扣。
如今,借助多系统协同的实验平台,科研人员可精准模拟风、雨、热、雪多因素作用下,屋面积雪“堆积—漂移—消融—结晶—再堆积”的全过程,获取更真实的大跨屋面雪荷载数据。实验室里的反复淬炼,为标准编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在此基础上,黑龙江省还组织省建筑设计院、中建八局等17家单位,依据国家现行技术政策,认真总结近年来本省及国内部分省份在大跨钢结构建设方面的成果、经验与教训,充分结合寒区特点,起草编制了《大跨钢结构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大跨钢结构技术标准》充分考虑了黑龙江省寒区特点,有效解决了雪荷载积雪系数取值、低温选材、结构选型、验收保障、运维检查要点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黑龙江省大跨钢结构在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及改造各阶段的技术水准。”李舒亮说。
从“零散无序”到“标准引领”,黑龙江以标准化创新破解寒地建筑难题,既为百姓筑起了温暖安全的“家”,也为严寒地区建筑业撑起“安全伞”。(记者 孙思琪)
上一篇:哈尔滨市新增14处“电子眼”
下一篇:黑龙江省冬季旅游宣推活动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