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团队成员叫它‘阳光捕手’,因为它能够把那些原来逃逸掉的太阳光都给捕捉回来。”一谈到自己的发明,宁波大学信息学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研究生束俊鹏就来了精神。
束俊鹏口中所说的“阳光捕手”是这项研发成果的“昵称”,其学名为“量子点荧光太阳集光器”,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外集光器市场上的“三高问题”——逃逸率高、不稳定性高、次品率高。依托这款“三高神药”,束俊鹏及其团队专门成立了“宁波极阳科技有限公司”,定位是为地方企业做配套,已经与省内一家本土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销售合同近千万元。
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服务地方行业企业,这正是宁波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近些年来的“新坐标”。战略定位越来越清晰,战术选择越来越精准,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和调整纠错,宁波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城市发展共生共荣,愈来愈“琴瑟和鸣”。
双创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创业课程不能教会我们创业,但却实实在在为我们种下了一颗创业的种子,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宁波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张涵的切身体会。
现在看来,张涵的这颗种子虽尚未长成“参天大树”,但俨然已是一株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了。他依托自己在高效纳米纤维技术的空气过滤膜方面的研究成果,注册成立了宁波愿朗科技有限公司。大到工业车间、汽车滤清,小到专业口罩,众多的技术应用场景使得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甚至课堂教学,都和地方的产业紧密相关,地方产业尤其是产业龙头企业更是深入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宁波大学创新创业课程的一大特点。“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学生对地方产业的需求有了更加精准的认识。”宁波大学学工部部长张义廉说道。
一方面,宁波大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了分类递进式课程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双创教育通识课程,提供400多项实践项目供学生选择;面向有双创意向的学生,开设百余门创新创业模块课程,每年提供300多项实验项目,结合专业开展课题研究;针对具有创新创业特长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了创新班和创业班“3阶段+4模块”特色课程,在创业班学生里,真实创业实践率达到100%。
另一方面,宁波大学根据不同课程体系特点,不断进行分类化教学方法创新,开展全覆盖又分类别的创新创业思维训练。近年来,学校积极在本科生中推进探究式课程建设、翻转课堂等教学实践改革,目前学校共组织10批示范课程建设,形成267门示范建设课程,推行367项校级教改项目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再好的课程也得“老师”来上。宁波大学对标地方产业链,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专创融通的教师队伍。实施“博士教授进企业”计划,每年选派300多人次深入企业开展科研攻关,着力提升教师双创指导水平。组建企业家导师库、青年创业导师库,聘请了409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企业家担任校外双创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双创实践。
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童晓晖认为:“由团学组织和各学院共同开展的宁波大学双创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模式探索,尤其是确定扎根地方产业链的培养思路后,已经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双创驱动中心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在北仑梅山岛上,宁波大学有一所面朝大海的梅山校区,海创园创新创业驱动中心便坐落在这里。海创园依托海洋学院的学科优势,依托正大集团、象山辰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沿海水产养殖公司,成为双创驱动中心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范例。
宁波仓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海创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创业学生胡佳宝瞄准的就是一条鱼——东海银鲳。东海银鲳肉厚、刺少、味佳,营养丰富,因其经济价值高和市场需求旺盛,而成为名贵的海产品。由于过度捕捞,加之海洋环境逐年恶化,银鲳资源迅速衰退。世界上许多地区开展了银鲳的人工繁育研究,但都被银鲳“投喂难”“防病难”“育苗难”三大难题“击倒”,使其有了“出海即死”的魔咒。
自从投入这项研究以来,今年已经是胡佳宝与东海银鲳一起互相“陪伴”的第十个年头,驱动中心为他规划的便是盯住鱼苗和饵料的“小问题”,做好银鲳鱼养殖产业的“名配角”,目前已经实现了80万元左右的年盈利。
体制机制日益成熟,学校里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学而优则创”的学子。事实上,宁波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曾经经历过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各自推进的阶段,但是不久就发现两个教育的割裂最终将导致两者都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为了弥合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理念和导向差异,学校设立了14个创新创业驱动中心,每年开设300多个开放实验,设立1200多项创新创业学生课题。
驱动创新中心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目前学校学生创业项目中80%以上拥有自主创新成果,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融合,让创新成果成为创业实践的“资本”。宁波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已经全面融入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方案、“246”万千亿级产业发展规划等城市重大发展战略中。宁大校内的创业园已经成为25个校外产业园的“苗圃基地”。
双创项目实践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全球唯一规模化乌贼苗种供应商、东海青蟹落户黄河滩盐碱地、国内首家高性能车用轴瓦涂层材料供应商……2020年底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上,宁波大学共夺得6个金奖6个银奖,金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互联网+”大赛入围决赛项目数量上,以及比赛金奖数量上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为实现创业项目的落地孵化,宁波大学构建了“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创业训练”的递进式实训体系。根据创业团队的创意、初创、成长的三个阶段,搭建了“学院驱动中心→学校创业园→地方产业园”的递进式创业孵化平台。
“每年选拔600多支团队参加‘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50多项学科竞赛,参与人数超过40%。”宁波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姚小斌报给记者这样一组数据。比赛并非最终目的,宁波大学每年组建近300支创业种子团队开展创业仿真训练,本科生毕业一年后创业率约为5%。
“产业链附着式”的创业实践指导思路,不但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而且推进了地方产业发展。近3年来,创业园成功孵化创业公司218家,累计产值超过3亿元。创业典型不断涌现,几年来共培育了31名宁波市十佳“创业新秀”,占全部获奖人数比例高达30%。创业校友积极担任创业导师且大量捐赠母校,学校在2020年以逾2亿元人民币捐赠额位列浙江省属高校第一位,全国第三十四位。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浙江宁波时,称赞宁波有很多“小而精”的企业。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的数据显示,主导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有76家,全球前3的企业有171家,全国第一的企业有205家。
“支持这些地方企业发展,服务国内大循环格局,是宁波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宁波大学党委书记朱达表示,“大学生创业不能好高骛远,而要多着眼于解决‘小问题’,做好‘名配角’,这是世界‘宁波帮’先贤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利用地方产业优势,弥补大学生创业短板,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记者 杨宝光)
上一篇:上海启动少先队幸福教育实验计划
下一篇:弘扬志愿服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