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班再狠,也比你们这些行业体面

[field:title/]


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心,最近异常躁动。
字节1075、腾讯965......任何关于调整上下班时间的风吹草动都能引发一波又一波热议。

 

虽然脉脉上的字节人说,1075工作制并未落地,腾讯员工也尚未收到965的正式通知,但互联网人苦加班久矣的心情显而易见。

 

今年下半年,从腾讯光子工作室要求员工周三18点准时下班开始,互联网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撕开了一道口子。自此之后,快手、美团、字节、BOSS直聘等互联网公司,通信电子行业的vivo、人工智能行业的海康威视都陆续宣布取消大小周。

 

从取消大小周到聚焦“颗粒度”更细的工作时长,互联网的反卷浪潮呼之欲出。在喧嚣的另一面,审计、房地产建筑、广告传媒等行业的加班文化依然坚若磐石,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

 

这些行业的职场人生存现状如何?互联网人反抗996的历程又能给这些困在“007”里的从业者什么启发?

 

 

图片5.png 

 

互联网对加班进行反思的风潮并非凭空出现。这背后与互联网人温和、持续而富有互联网精神的反抗不无关系。

 

2016年9月1日,互联网人打响了反996第一枪。当时,脉脉匿名区曝出“58同城强制全员996”的消息,迅速引发了互联网人的强烈反弹。先是越来越多的58同城员工前往脉脉持续表达抵制情绪,与此同时,58同城CEO姚劲波的微博、邮箱遭到员工及家属围攻。

 

有人在姚劲波的微博下评论称,在58同城经常加班到半夜十点多,甚至更晚,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加班费。“周末能休一天已经很好了”。

 

而脉脉上的这条爆料贴引发了百度、阿里、美团等公司员工的跟帖,其中一名新浪员工称,“今天我不为别人发声,明天无人为我发声,坚决抵制互联网996”。

 

 图片6.png

当时,新京报采访到了多名58同城员工及前员工,其中一名销售人员称,应聘时曾被告知,月末冲业绩时会加班,她入职后才发现,加班是常态。“月初平均下班时间是8、9点,月中之后,周末2天不再休息。”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公司方面给的说法是“自愿加班”,不仅没有加班工资,如果不愿意加班,需要额外请假,甚至会倒扣工资。自己有同事曾因周六请假一天,被扣了50元。

 

58同城余波未消,京东云迎头赶上。几乎在同一时期,京东集团副总裁何刚发送内部邮件,要求京东云管理层实行每周至少70小时的工作制,即“996”模式。

 

 图片7.png

9月6日,脉脉上又有爆料称,“浪潮公司要求员工申请自愿放弃带薪年休假,自愿进行非指令性加班,自愿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春节、国庆等假期无条件加班,随叫随到,成为‘奋进者’”。

 

多则试探职场人底线的消息密集出现,将互联网反996的情绪推至高点。9月8日,脉脉发起反996联盟活动,近6万人参与。

图片8.png

 

图源/脉脉微博

 

然而,996工作制仍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采用。2019年3月20日,在技术论坛 V2EX上,一名程序员注册了域名为996.icu的网站,意为“工作996,生病ICU”。血红色背景的网站上,惨白的文字写着对于996 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事件报道。

 图片9.png

随后,这一项目被用户自发翻译成多国语言版本,号召全球程序员加入。996.ICU事件很快在知乎、微博上引发大范围讨论,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编程语言Python之父Guido van Rossum在推特上称:996工作时间制是不人道的。2019年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在推特上批评:996是“现代奴隶制”。

 

最终,这项运动在国内以两位互联网大佬的“硬气”发言而声量减弱。4月11日,马云在和阿里员工交流996话题时,留下了著名的“996福报论”。4月12日,刘强东在朋友圈发文称,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2020年12月29日凌晨1:30,拼多多一名22岁的员工在结束一天漫长的工作后倒在路边,不幸离世。成为互联网行业加班文化中一个悲凉的注脚。

 

期待中的改变迟迟没有到来,反抗依然在继续。2021年10月,4名参加秋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发起口号为“打工人也要生活”的拒绝加班文化,并制作了一个公司作息表的共享表格发布在GitHub上,初衷是为校招生们整理出一份真实的各大公司工作时间信息表,作为选择 offer 的参考。截至10月14日上午,已有超过4000人分享了各自公司的数据。

 

其中一位发起人在知乎上表示,我们希望对抵制‘996’工作模式、推广 ‘955’工作模式作出贡献。

 

 图片10.png 

 

互联网变糟或变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另外一群加班程度不输互联网的职场人在舆论场上略显失语。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白领996工作制专题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8成白领加班是常态,从来不加班的白领仅占18.05%,7成白领无偿加班。

 

其中,汽车制造业和房地产建筑业是加班强度最大的两个行业,均有近3成的白领每周加班10小时以上,比例高于其他行业。舆论普遍关注的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加班强度排名第五,每周加班10小时以上的白领占19.41%。

 

 图片11.png

房地产/建筑业不仅加班强度高,而且反映加班没补贴的白领占比高达86.31%,在所有行业中最高。反观字节内部投票表决是否取消大小周时,有1/3的员工反对取消,理由就是舍不得丰厚的加班费。

 

在上海一家地产公司做广告设计的杰明感慨道,时常感觉自己的工资配不上现在的工作强度。策划、设计、文案一人全包,工作日基本都得加班到凌晨2-3点,周末和工作日唯一的区别就是能在家办公,感觉每天像个机器一样超长待机,没有加班费,月薪只有8000。他那些进了互联网大厂的同学,年薪是他的2倍。

 

而且领导特别喜欢宣扬“家文化”,“公司就是你的家,同事就是你的亲人,怎么能叫加班呢?

 

房地产行业没有加班费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行规。今年毕业的徐琳想找一份HR-招聘方向的工作,她面试了房地产、广告、游戏三类公司,问到工作节奏时,这几家公司的HR不约而同地回复:“007”。而月薪只有6000,她不理解——“有必要为了这么点钱玩命吗?”

 

“不开盘要积累客户、验资、认筹,开了盘要摇号、选房、签合同,催回款、办贷款”,做了13年房产销售的灰灰说,一年里除了过年几天能好好休息,其他时间基本都在连轴转,忙的时候加班一加一整晚,第二天还要继续早起开会、正常上班。

 

上述报告中,加班强度排在互联网之后的咨询、财会、广告、公关行业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互联网公司10点下班,4A公司凌晨下班,咨询公司直接就不下班了”。

 

在脉脉财税审计交流圈,一名入职普华永道将近一年的“小朋友”,在#审计人员的工作日常#下,分享着对于工作的喜悦。“我们team节奏不是很快,晚上11点准时下班,从来没有通宵过”。

 

图片12.png

图源/脉脉

 

下面的评论纷纷排队,羡慕他不用不通宵。

 

陈柠依然清楚地记得,高中班主任在一堂班会课上告诉他们,自己在对外经贸读书的女儿去了四大时,脸上得意的神情。她在英国留学时,留学群里大家也以进四大为荣,让她更加觉得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公司。

 

研究生留学回来后,陈柠如愿进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毕马威。工作了三年之后,她和一个跳槽互联网工作的朋友聊天才发现,和互联网相比,自己到手1万多的工资可以说是白菜价,是互联网应届生就能拿到的水平。而且自己的加班强度,一点不比互联网弱,没有在晚上12点之前休息过,接到项目时必定2-3点才能睡觉。

 

她突然觉得,所谓的四大光环,只是一种虚妄。

 

方晴在一家财经新媒体工作,白天写稿、深夜改稿、周末赶稿、节假日追热点、上市公司发财报之后通宵做图加写稿是家常便饭。在决定转行之后,她去面试了一家在美股上市的互联网券商的公关岗位。

 

在面到第二轮时,面试官诚实地告诉方晴,我们这边的工作量,是你之前工作的十倍;最近是我们公司周年庆加财报季,我和品牌部的领导连着2个月,每天都只睡3小时,下周还要去新加坡出差。

 

“这是一份全年无休的工作吗?“

“你可以这么理解。”

 

“工作量是之前的10倍,那工资呢?”

“按你之前收入的30%上浮,没有加班费。”

 

方晴把这次面试见闻告诉了自己的朋友,朋友们都说,你应该感谢这位面试官,她这是在告诉你——“快跑!” 

 

 

【后记】

 

加班文化横行职场,而聚光灯只打到了互联网行业。并不是因为互联网加班最严重,或许是因为人们愿意相信,互联网还有救。

 

就像人们批评最近上映的电影《第一炉香》、而不去批评那些豆瓣3分电影一样,不是因为它差到无药可救,而是它叠加了观众对于原著作者张爱玲、导演许鞍华、编剧王安忆的诸多期待,观众觉得它有很大的机会成为一部更好的电影,所以大家才痛心、惋惜。

 

互联网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三十多年间,承载过也实践过“包容开放”、”反思进取“、“努力和回报对等”、”消除信息鸿沟“、“促进平等”、“解放人而非禁锢人”的互联网精神,然而近几年,大家看到的是互联网大公司们逐渐和互联网精神渐行渐远的事实。

 

本文花大幅笔墨阐释互联网人对于996的反抗以及其他行业更加残酷的用工现实,并不是想拉踩,而是想告诉互联网之外的从业者:互联网人曾走过这样一条不算顺利,但是持续寻求改变的路。从今年下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陆续取消大小周开始、互联网严丝合缝的加班文化出现了一点裂痕和松动,这个过程极具启发意义。

 

诚然,字节将10-7-5工作制,以及对于加班费的明确规定写进公司文档,本来不是一件应该引起人们欢呼赞美的事。而人们之所以会对一条理所应当、仅仅是合乎法律的规定而激动不已,背后映衬出的,恰恰是多数企业用工不合法的事实,以及职场人对于这种现状的不满。

 

罗翔说,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对公司而言也一样。非互联网企业在抱怨招不来年轻人、留不住优秀人才的时候,可以想想,公司在对待人才时,姿态是否足够体面。

 




上一篇:北京财经频道专访|美信CEO 胡建强:让IT和工业物

下一篇:强强联手,萧敬腾重磅官宣代言《绯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