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创新创业与高校发展共赢

[field:title/]

原标题: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创新创业与高校发展共赢

本月初,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绩效评价,并发布了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突出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级创新基地的定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升能力,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希望各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进一步依托高校特色优势,集成科教资源,探索建立世界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

1999年年底,科技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2001年5月,首批认定了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至今,以拥有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期,围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心的核心地位,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既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所需,也是高校推动自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助力。

让毕业退休不再“打断”高校科研

“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此次绩效评价为优秀的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党支部书记从政表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更是高等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作为我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诞生地,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正积极推进“先中试+后孵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模式。“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就跟随导师参与科研。但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并不留在高校任职,导致原先的科研工作被中断。”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说,“先中试+后孵化”模式主要打造以中试为主的“四川省跨高校中试研发平台”,可吸引一部分高校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试研发机构工作,继续与导师合作进行中试研发,以此帮助他们将以论文为导向的研究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

“该模式还可以解决某些成果转化项目因导师退休离职而被迫中断的问题,参与研发的工程师还可以以成果共有人的身份占有中试研发成果的部分知识产权。”康凯宁说。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可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助推高校重大重点项目成果转化,反哺高校人才成长、学科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陈桂兵说。

国家大学科技园呈现梯度发展态势

20多年来,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从无到有,模式日益多元化,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是创新源头,企业是创新主体,国家大学科技园则是链接大学与企业、地方的重要载体。它比企业和地方更了解大学,比大学更了解

市场,具有创新资源聚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核心功能。”首批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高校之一的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负责人郝钦伟说。

他认为,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可以很好地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大学科技园是创新资源集聚平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学生‘双实双业’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的纽带”。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延伸校园’、赋能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的产业创新园、产城人文融合的‘人才公园’。”郝钦伟说,目前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提出了打造“三园·六化”产业科技公园体系的大学科技园办园思路和发展理念。

“作为国家级创新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需要通过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探索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大幅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升级、产学研结合和‘双一流’建设,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康凯宁说。

据了解,由于所处区域、发展阶段、行业领域的差异,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呈梯度发展态势。如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等发展较快的园区已形成良好的品牌,通过在外地设立分园、输出管理服务模式等方式进行网络化布局。诞生于清华科技园的启迪创业孵化器——启迪之星,自2014年起从中关村走向80多个城市和地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建立孵化基地,为孵化企业“走出去”搭建通道,也为各地输送新的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先后培育了46家上市公司,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2000家,拥有孵化基地170多个。启迪之星(四川)执行总经理宋志刚说,依托“打造没有围墙的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理念,启迪之星现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罗洪焱 陈 科)




上一篇:全国首个量子科技博士点 落户中国科学技术

下一篇:2021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福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