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报本文,约
养老服务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问题。社区是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强社区治理创新,能够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科学把握社区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人,占总人口的22%。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在熟悉、就近、方便的环境中安享幸福晚年。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具有生活共同体的鲜明特性,是广大老年人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汇聚了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紧急救援等各类服务资源。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既契合老年人的生活、养老习惯,可以把服务送到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有效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养老互助社、养老大院等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和志愿服务,推动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有机结合。
目前,在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方式中,社区是连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纽带。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正是对社区这一纽带作用的准确把握。通过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者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等方式,将机构养老服务引入社区,把专业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庭,便于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就近就便享受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支持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也存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社区设施和服务不完善、住房及楼宇环境适老化程度低等问题。积极应对这些问题,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资源,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设计、优化服务供给模式、建立更灵活的居民参与机制,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更高效的组织保障、更优质的服务支撑和更包容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养老需求。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覆盖居住环境、出行设施、健康服务等多个维度,涉及养老服务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不同服务主体。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就容易出现零散化、碎片化等问题,难以形成合力。社区治理创新通过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作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能够将不同服务主体凝聚起来,打造形成优势互补、衔接顺畅、协调有序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此,可聚焦老年人“家门口”养老需求,采取“中心+站点”等方式,统筹现有资源支持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挥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性养老服务站点,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更完整、更紧密、更牢固,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当前,我国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速涌现。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构建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及时精准掌握老年人的需求,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加强社区治理创新,通过健全便捷畅通的意见反馈机制、搭建多元高效的互动平台等,让老年人真正参与到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有利于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质增效。为此,可通过建立“长者议事会”“社区合伙人会议”等形式,因地制宜搭建社区与老年人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助力提供更多更精准的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等服务,让具有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都能获得有温度、个性化的养老支持。同时,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建立动态变化、实时更新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奠定基础。
营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氛围。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不仅包括物理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更包括打造充满包容性、人文关怀的生活场景。社区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将尊老敬老爱老的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创新全过程,能够为营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积极氛围注入强劲动力,营造老年人与社区共生共融的良好生态。为此,可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对“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的宣传。鼓励社区自设老年教育学习点或与老年大学、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合作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积极开展老年人休闲娱乐、健康知识、艺术审美、智能生活、家庭理财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有利于促进代际互动、邻里互助的社区活动,增强代际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