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凌晨3时48分,山东黄海海域再次被火箭尾焰照亮。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送吉利星座11颗卫星入轨。本次任务是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的我国第18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发射卫星115颗。
这是继8月9日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后,东方航天港创造的中国海上航天“一月连发”新纪录。时间就是效率,也是竞争力。
“完成遥六发射后,型号队伍迅速做好火箭状态准备、地面发射支持系统检修维护工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捷龙三号总指挥金鑫介绍,遥七针对产品测发控流程进行了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火箭自动化测发水平和测发效率,同时精简优化箭上单机冗余配置,提高了发射安全性、经济性和任务适应性。
火箭批产研发总装在抢时间,“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也在争分夺秒。
发射船抵达预定海域后,从姿态调整、起竖系统测试到无人化值守发射,全链条作业流程耗时17.5小时,海上发射准备时间较往常压缩二分之一。
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介绍,时间缩短的意义有三个方面:
首先,证明发射程序越来越精准,效率越来越高。
其次,优化流程后,两次发射之间的准备时间变得更短。“一次多发”“一周多发”的既定目标正逐渐接近。
再次,时间的缩短意味着经济成本进一步降低,未来高频次海上商业化发射走出了关键一步。
“海阳船发海阳箭”的良性循环,核心在于产业链条的深度内化与协同增效。
在东方航天港,火箭的“出生地”总装车间与奔赴星辰的“起点”海边发射场,车程不足15分钟,由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相连。它如一条中枢动脉,有机串联起沿途的火箭总装、测试验证、发射保障等不同功能板块,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我们把所有的项目都集聚在一个产业链条上,科学构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产业链条。”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高中前说。
长征十一号、捷龙三号、引力一号等多型号火箭,已实现本地化总装。吉利星座的研发、建设与运营主体也将旗下公司落户青岛,进一步深化了在山东的布局。
火箭、卫星、火箭发射场,山东集齐商业航天产业“三大件”。这一闭环产生的“虹吸效应”正持续显现。
“随着火箭发射技术的成熟,海上发射频率有望高速增长。”滕瑶说。
预计年内,东方航天港还将实施捷龙三号、引力一号、长征十一号、长征十二号等多型号固体火箭、液体火箭海上发射任务,力争年度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王嘉一 董卿 刘玉凡 王雅洁)
上一篇:掘金深蓝,向海洋矿产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