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的浇灌,滋润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沃土”,是众多集群企业“枝繁叶茂”、提档升级的重要助力。近年来,河北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产业基础雄厚,一批高质量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河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9月16日,以“共享金融活水 赋能产业集群”为主题的金融赋能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北正定县举行,邀请来自河北特色产业集群企业、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以及学术界的专家和代表,共同探讨金融如何赋能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河北省委金融办协调处四级调研员赵金钰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
强化顶层设计,制度方案先行
河北省委金融办聚焦破解县域产业集群融资难题,成立专项调研组,办领导多次带队深入邢台、唐山、沧州等产业集群一线,与企业面对面沟通,精准把脉融资难题。在邢台宁晋县开展先行试点,创新推出“宁晋产业集群贷”,并推动省级金融机构审批团队下沉集群,采用批量化授信模式,成效显著,一周内为100余家小微企业提供授信超10亿元。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金融支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工作方案》,核心是推动“三下沉”(下沉授信审批权限、下沉审批人团队、下沉利率定价权限)和“一创新”(创新产品和服务),构建了“政策引导—产品创新—服务下沉”的闭环体系,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金融支持样板。
推动政银协同,创新产品供给
通过“授信服务下基层”活动,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深度对接,“一群一策”制定专属授信策略,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目前已推出80余款信贷产品,涵盖了“冀群贷”“特色产业贷”“产业集群贷”等通用产品,“宁晋电线电缆贷”“石家庄生物医药贷”“安平丝网贷”“东光纸箱机械贷”“高阳纺织贷”等集群专属产品,以及“农机配件集群信用贷”“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信用贷”“稀有金属产业集群信用贷”等一系列信用产品。依托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推出“订单贷”“应收账款质押贷”“电企贷”等金融产品,单笔订单融资期限最长可达3年,解决企业在合同、订单、中标等环节的资金短缺问题。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创新推出产业集群“码上贷”产品,实现“一群一码”线上测额,目前业务申请近8300笔,搭配优惠利率,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
机制模式双新,融资融智赋能
围绕全省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原则,在首批26个集群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第二批40个集群试点迅速铺开,形成“试点—示范—推广”的良性循环。在这过程中创新打造了“四新”服务模式——
“高度新”,建立省行领导挂帅、市县政府协同的工作机制,深化政银战略合作,提升政策协同效能;
“方式新”,首创“金融专家驻点+审批人现场办公”模式,依托“一次尽调、动态授信”机制,实现金融服务效率提升;
“方案新”,构建“基础产品+定制模块”组合体系,创新推出“一集群一策略”专属服务方案,综合运用大数据风控模型与人工核验双重手段,审批时效缩短至1—3个工作日;
“形象新”,通过省级金融机构审批团队下沉服务,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累计解决企业诉求210余项,真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5家牵头金融机构(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河北银行)举办“产业集群贷”银政企对接活动70余场,已为66个特色产业集群内的10035家企业发放贷款250.91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超80%),推动了金融资源直达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人民网记者方童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