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欣赏科技与非遗的碰撞

[field:title/]

原标题:在合肥,欣赏科技与非遗的碰撞

舞台中央,白色纱幕如丝绸一般垂下。曾在北京冬奥会惊艳绽放的全色激光投影显示技术,再次为观众营造出梦幻绚丽的画面,让人恍若置身其中。

精美绝伦的背景下,优美动听的巢湖民歌、活泼轻快的打莲湘、乡土味浓郁的庐剧,以及形式活泼的门歌、庐州大鼓渐次登台,花团锦簇中非遗魅力尽情绽放。

日前,在合肥,一场融合了科技创新元素的非遗展演让观众大呼过瘾。“没想到合肥非遗如此丰富多彩。我是第一次听庐剧,唱腔一出,特别震撼。”来自合肥高新区的观众张力驰是河南人,看了演出后,他对合肥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合肥市首次将优秀非遗文化项目集中展示在舞台上。我们希望将传统非遗文化呈现得更青春,更有活力,老少皆宜。通过创新的形式,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非遗、走近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出‘合潮’这样一个属于合肥的文化精品新IP。”晚会总导演耿小强介绍。

“这是合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大展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合肥实践的一次尝试和创新。”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兵认为,要想留住非遗文化的“根”和“魂”,尤其是要留住年轻观众,就要在作品本身下足功夫,推出让专业的人欣赏、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只有融入时代气息、走进日常生活,非遗的魅力才能被感知,技艺才能代代传承。”

从铠甲在身的将军,到青春洋溢的青年创业者,舞蹈《变迁》借助3D全息投影呈现,让人置于画中,产生穿越时空的悬浮感。“纱幕表面看起来很薄,我们的技术可以做到投光时,纱幕后面几乎不可见。这样能让虚拟、朦胧的幻觉空间效果显得更加逼真。”项目策划张家豪介绍,这项来自合肥高新区的技术,目前做到了稳定性高、应用广泛。

如今的合肥正朝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名城大步迈进。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在量子、核聚变等领域处于全球领跑地位,涌现了“墨子号”量子卫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等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科里科气”正成为合肥的鲜明标签。

一座“科里科气”的城市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文里文气”,合肥正在奋起直追。

大幕拉开,穿着演出服、搬着红色椅子的演员们登上了舞台。戏曲名家联唱《徽黄京庐颂万疆》用行云流水的唱腔,庐剧、徽剧、黄梅戏、京剧轮番开嗓,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如何在风格各异的戏曲中找到共性,实现整体舞美风格的统一,同时又突出各自特点,是舞蹈编排最大的难点。“我选择了椅子这一道具,用它们在舞台上串联起整个节目。”节目编导余文韬介绍,这种灵感来源于传统戏曲舞台布景讲究的一桌二椅。在节目表演中,演员根据曲目的变化,搬挪椅子,让它们或合或散,或直立或倾斜,演员们则或倚或靠,时站时立,小小的椅子在舞台上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充满创新表达的国风美学,引起年轻观众深深的共鸣。“舞台呈现了震撼的沉浸式效果,戏曲演员的现场演绎,辅助道具特效,带来极致逼真的视觉享受。”不少观众看完演出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剧场内节目精彩纷呈,剧场外,洋蛇灯恍如金龙出海,洋蛇灯的蛇头时而高昂,仿佛腾空而去,时而低垂,恍如下潜入海,摇大车、堆宝塔、金蛇出洞,金蛇狂舞……庐州蛋雕、庐阳剪纸、庐州内画、葫芦烙画等非遗传承人的展位前,游人驻足观赏,非遗传承人拿出各自的技艺,为大家带来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本报记者 常 河)




上一篇:专家聚焦如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下一篇:新政策避免对科技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