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演示:外显号码是数字、英文字符,随意填写。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短信】
↓↓↓点击下方联系咨询↓↓↓

10月26日10时,随着齐河潘庄引黄干渠施工点地下管道接口完成焊接,“聊热入济”北线正式贯通。再过几天,暖流将从聊城直达济南城区,济南市民将享受更稳定、清洁的供暖。这跨市送来的暖,有啥不一样?
南北两线供暖区域有分工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近年来,济南主城区供热需求随之激增,用燃气锅炉采暖代替传统燃煤供热又面临季节性“气荒”以及成本不稳定等难题。为此,利用聊城等地的电厂富余热能和工业余热“变废为宝”,为济南提供稳定、清洁的“域外热源”成为新选择。
济南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聊热入济”北线以聊城信源电厂为主热源,供应济南起步区及济南主城区东部;南线从聊城郝集电厂抵达长清区后,与来自泰安的“石热入济”热源混合为济南主城区西部供暖。全部达产后,外来热源可分担省城1.3亿平方米的供暖任务。加上本土的黄台电厂、长清电厂、章丘电厂等,今冬济南中心城区供暖将以长输供热和大型清洁煤电机组供热为主力军,辅以燃气和新能源,年底前关停54台供暖燃煤锅炉,实现供暖无煤化的目标。
“聊热入济”工程是国内目前技术最复杂、输送距离最长的长输供热项目之一。其中,最棘手的就是穿黄隧道盾构施工,南线穿黄隧道项目现场负责人宋庚介绍,黄河底下地质复杂,盾构机前一刻还在啃石头,下一秒可能就是砂层,甚至是比水泥块还硬的黏土,刀具磨损大、掘进效率低。
“直径1.6米的管道埋在地下2.5米深处,靠焊接连为一体。”宋庚介绍,“聊热入济”工程管道施工时采用了自动焊接技术,一台焊机6个头,2分钟就能焊好一个接口,施工人员无需进入深坑作业,更为安全高效。
管道安装“保温层”
随着“聊热入济”工程北线贯通,下月正式供暖时,热流将经聊城跨区域直达济南城区。
为输送更多热量,聊城信源电厂的发电余热以高温热水的形式出发,在2.5兆帕的高压下,最高可达130℃,整个长输管道像高压锅一样封闭运转。热流抵达济南之后,沿途在起步区、华山能源站、高新能源站分批“卸货”,暖流送进千家万户,而冷水则返回聊城的电厂,循环利用后再次发电。
长距离输热如何保温,是关键也是难点。温度每下降一度,效率就损失一分。在“聊热入济”北线B3中继泵站,一台台崭新的大型加压泵整齐地排列在泵房内,大大小小的阀门全部远程自动控制,联调联动,确保高温热水在直径1.6米的管道内始终保持高流速。据了解,北线全线设有4个这样的压力“补给站”,保证高温热水像接力跑一样到达终点。
走进地下30米深的北线穿黄隧道,施工人员正忙着给管道安装“保温层”。“保温层”采用先进的保温材料,确保热量“跑得远、丢得少”。但是,在高压高温下,受热胀冷缩等因素影响,管道产生巨大的应力足以扭曲甚至撕裂钢管,所以还要通过创新设计,将管道应力化解于无形。
“光纤监测+无人机”看护管道
路途遥远,“超级暖气管”如何保障安全运行?
在施工现场,记者注意到,管道同槽敷设了光纤设备。济南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管道两端将安装光谱收发仪,如果管道遇到挖掘施工、车压等震动,就会在波形图上显示出来,这就好比给管道安装了24小时的“心电监护仪”。这一“黑科技”能精确感知管道外的温度变化,超过1℃就会报警。经过大模型训练学习之后,漏点能够精准定位到0.5米以内。
一旦发现管道异常,沿线部署的智能机库会自动放飞无人机,迅速到指定位置检查,搭载的红外高敏热成像镜头感知地表温度变化,搜寻疑似漏点,高清摄像头观察管线周围50米的情况,系统集成AI算法,可自动分析并上报预警,再经后台确认是否需要派人到现场处置。这种“空中巡、脑中算、地面办”的闭环管理,让地下能源生命线的运营维护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据介绍,这些无人机每天定时飞行巡检。此前投运的“石热入济”项目有4架无人机合作,只需20分钟即可自动完成74公里的巡检任务,相比传统的人工地面巡检,高效而精准。
回水温度有效降低
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能源站内,10台大型换热泵已经安装调试完毕,静待远道而来的热源。济南热力集团和礼分公司生产技术处主任张洁介绍,这两组51兆瓦的五级热泵,最大的单体高近5米、重42.5吨,专门为长输热源而建,也是济南首次使用这类大型高效换热设备。
以前本地热源供暖的常规配置是板式换热器,一次管网的回水温度大约45℃;这种带压缩机的新装备可以像空调一样,将回水温度降至30℃甚至20℃以下。“吃干榨尽”长输热源后,如果返回电厂的水温高了,会影响发电效率。因此,换热站大温差改造可以降低长输管道回水温度,有效拉大供回水温差,提高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
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能源站的供热范围覆盖济南东南部,供热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米,区域内的地势差达120米。为确保压力平衡,避免冷热不均,济南能源集团自主开发“智慧大脑”,大模型根据铺设的管道管径、热泵扬程、地势高差以及各个阀门的数据,计算水力平衡,精准自动控制每个换热站的阀门应该开启多大,动态调节整个管网的压力、流量等参数,保障每个换热站平衡供热。
整个管网“会思考、能预判”,基于庞大的产热、输热、用热数据,结合天气预报、小区入住率、建筑节能等级、历史数据等因素,以及用户端的实时反馈,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智能算法,精准预测未来72小时的供热负荷,自动指挥泵站、阀门进行响应,最大限度减少不热点、过热点,实现“源-网-站-户”的全程智能联动。(赵国陆)
下一篇:三个数字看山东消费“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