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两委联合前线杂志社策划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课专题报道”。10月16日聚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翔宇思政讲坛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新高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门
“翔宇思政讲坛”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着力打造的标杆性育人平台。“翔宇”二字,取自周恩来总理的字,既深切缅怀学校的创办者,也寄寓着对广大学子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殷切期待。
自2020年创办以来,五载耕耘,“翔宇思政讲坛”已成功举办三十三期大型活动。凭借其高规格的嘉宾阵容与多元化的内容形式,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品牌,持续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与影响力,成为学校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载体。
汇聚多元主体,丰富思政内涵
“翔宇思政讲坛”坚持以时代主题为引领、以青年成长为核心,紧扣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社会发展热点,科学策划每一期活动。从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到党的二十大、脱贫攻坚、国际形势等议题,讲坛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回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关切,让理论学习与现实关怀同频共振。
为增强思想深度与学术厚度,讲坛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学者登台讲授。张国祚、程美东等专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切入,引领学生在理性思辨中提升政治认同和理论素养。与此同时,讲坛注重以身边榜样激发共鸣,邀请冬奥志愿者形象大使李楠、“焦裕禄精神”传承人余音等先进典型,用奋斗与奉献的真实故事诠释青春与信仰的力量。
更有粟戎生中将、刘华苏少将等老一辈革命军人走上讲坛,回望峥嵘岁月,讲述理想与信念的代代传承。不同年代的声音在“翔宇讲坛”中汇聚交融,构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学者的思想启迪、榜样的情感感染与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在此交织成育人合力,推动“大思政课”真正走深走实。
创新形式内容,增强思政实效
“翔宇思政讲坛”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努力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每场讲座都兼顾“讲”与“思”,既设置主题报告环节,由嘉宾深入阐释理论要义,又安排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提问与讨论中深化理解、凝聚共识。例如,在一场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讲座上,学生们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展开热烈探讨,让思想在交流中“入耳、入脑、入心”。
线下注重营造沉浸式氛围,增强现场的感染力与参与感;线上依托直播平台,实现跨时空共享学习资源,使更多师生能够同步聆听、共学共悟。截至目前,三十三期活动累计线上线下覆盖师生超过2万人,形成了辐射广泛、参与度高、影响力强的思政传播矩阵。
协同各方力量,打造育人合力
“翔宇思政讲坛”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方协同与资源整合。作为主办方,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牵头作用,联合各二级学院共同策划活动,从多学科视角解读思政主题,使讲坛成为全校共同参与的思想育人平台。如和文化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关于文化自信的讲座,从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传播路径,让学生在跨学科的思考中深化对国家文化精神的理解。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推动校际之间的思政教育交流与合作,共享思政教育资源,扩大讲坛的外部影响力。通过与高校联合举办思政教育论坛,共同探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校内外协同的格局,使“翔宇思政讲坛”从一项校内品牌活动,逐步成长为区域性思政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大思政课”理念在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中落地生根。
彰显特色亮点,回应时代需求
深植学校红色基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创建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关心,论坛以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为精神底色,将其人格风范与理想信念融入每一次讲坛活动。通过讲述总理故事、回望建校初心,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信仰的力量,树立报国之志,让红色精神在心中生根、在行动中发芽。
立足国际化办学优势。论坛积极引入区域国别研究专家与海外归国学者,从全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剖析国际形势。中国人民大学田文林教授、蒲国良教授等嘉宾的讲座,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世界、理解中国的新视角,帮助他们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青年。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论坛每期活动都在主题设计、互动形式和内容反馈上充分吸纳学生意见,使青年既是受众,更是参与者与创造者。学生的积极表达与思辨互动,不仅让讲坛更贴近真实需求,也推动活动质量持续提升,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良性循环。
思想引领突出,品牌影响显著
翔宇思政讲坛自开设以来,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与政治认同。广大青年学子在系列讲坛中深化了对时代使命的理解,形成了自觉关注国家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在教学层面,讲坛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丰富资源与创新路径,教师将讲坛中的鲜活案例与思想观点融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与吸引力,推动了教学团队协同创新与共同成长。
同时,翔宇思政讲坛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获得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营造了浓厚的思政育人氛围,并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北二外样本”,成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成果。
作者:庄文城、宋振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每日一闻丨地铁里的文物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