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取暖物资储备充足、电力保障措施到位、燃煤报警装置全覆盖
承德为灾区群众筑牢“温暖防线”

10月26日,滦平县红旗村村民许勤正在装修一新的家里整理家务。 本报记者 陈宝云摄
近日,承德遭遇大风降温天气,最低气温跌破冰点,受灾群众能否温暖过冬,牵动人心。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前部署,通过房屋修缮、电力保障、燃料供应、物资储备等措施,织密民生保障网,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安全过冬。
紧临伊逊河畔的滦平县红旗村今年洪灾受损严重,全村共有190处民房进水,其中需拆除重建的D级危房户达40户。10月26日,记者见到红旗村党支部书记王克桥时,他正在挨家挨户查看取暖准备情况。
“D级危房户大部分通过投亲靠友过渡,取暖补贴、租房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王克桥说,剩余10户住在未受损偏房的村民,已完成门窗密封,配齐配足采暖设备和洁净煤,并统一安装了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
刚刚完成修缮加固的5913户C级危房,关乎更多群众的冬季居住安全。
红旗村村民许勤家在洪灾中进水一米多深,房屋被鉴定为C级危房。洪灾过后,他积极投入房屋修缮,加固墙体、加装保温板、更换断桥铝门窗、改用清洁电采暖。“现在白天不取暖,室温也有18℃左右。”许勤指着新装的电暖炉说,从增容报装到现场接入,只跑了一趟供电所。
电采暖用户快速增长,电力保障成为温暖过冬的关键。国网滦平县红旗镇供电所今冬新增电采暖用户300余户,总数突破2000户。为应对负荷激增,供电部门采取了线路改造、变压器增容等措施。
“灾后我们村不仅改造了线路,还新增3台400千伏安变压器,用电更有保障了。”王克桥说。
据预测,今冬承德气温将呈“冷热震荡”特征,电力保供压力增大。“过冬期间,承德电网平均负荷预计340万千瓦,最大负荷将出现在12月25日前后,达400万千瓦,同比增长4.17%。”国网承德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刘震宇介绍。
为应对冬季负荷高峰,该公司依托历史负荷数据,创新构建负荷预测管理体系,可提前24小时预判负荷缺口。此外,全力加快21座变电站中低压备自投装置改造,确保极端情况下“秒级复电”;加强新能源场站与储能电站协同调度,在负荷高峰时段启动储能集中放电,为电网提供应急电源支撑。
传统燃煤取暖仍是灾区群众的主要取暖方式。在兴隆县六道河镇,当地统筹推进恢复重建与过冬保障,提前协调洁净煤和生物质燃料,逐户配送、检修炉具。
“十天前,镇村干部就按每户核定用量把煤送到了家,还全面检修了暖气管道和炉子。”六道沟村村民商朝军说,他家取暖准备已周全,随时可以点火。
连日来,承德各受灾县(市、区)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包联机制,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帮扶,逐户建立需求台账,确保取暖物资储备充足、电力设备运转正常、报警装置全覆盖。
棉被20145条、棉褥15220条、棉大衣25650件、毛毯8200条……在承德市救灾物资储备库,一份详细的物资清单确保受灾群众“寒有所防”。目前,承德市级储备救灾物资达2.08万件,代储省级救灾物资5.6万件,所有物资分类存放、专人管理,可随时调拨至受灾地区,为灾区群众再添一道“温暖防线”。(记者陈宝云)
上一篇:交通一体化催生同城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