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这个不产羊绒的北方县城,却掌控着全国60%、全球50%的羊绒加工量,成就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的产业传奇。
随着秋冬季来临,气温下降,羊绒制品进入到“热销时期”。在刚刚落幕的中国消费名品全国行(河北站)“清河羊绒”供需对接活动上获悉,清河羊绒及制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2025年度首批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名单。
然而,在亮眼的产业规模与区域品牌光环背后,清河羊绒正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升级挑战,记者近期实地走访多家清河羊绒特色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并通过采访专家进行了深度观察,带来清河羊绒的“冷”思考。
产业根基:全球羊绒供应链的“隐形冠军”
羊绒,素有“软黄金”“纤维钻石”的美誉。2024年,清河羊绒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70亿元,但清河当地既不养羊,也不出产羊绒。
作为一个不产羊绒的地方,清河县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用四十多年时间形成了从原料收购、原绒分梳到纺纱、织衫、织布、制衣再到终端销售等较为完整的羊绒产业链,打造成了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羊绒之都”“世界羊绒集散中心”。
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基地、最大的羊绒纺纱基地、最大的羊绒针织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羊绒制品产销基地。
据清河县提供的2024年数据显示,清河全年产销山羊绒8000吨、绵羊绒5万余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90%;年纺纱9500余吨、织布400万米、织衫3600万件,各类羊绒制品的产销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清河羊绒相关制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数万群众就业增收。

亮相米兰国际时装周的“清河羊绒”产品。人民网记者 朱延生摄
清河羊绒不仅具备全球最大的分梳能力与中国最大的纺纱规模,更成为国际奢侈品牌的幕后推手。数据显示,欧洲市场70%的无毛绒源自清河,爱马仕等众多奢侈品牌的国内重点纱线供应商是清河企业。“清河羊绒”连续三年亮相米兰国际时装周,从最初的静态展示,到如今的品牌发布,东方底蕴在国际时尚舞台上绽放光彩。
这些数字背后,是清河在全国羊绒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产业组织模式上,清河探索出了独特的“共享智造”路径。河北新华、河北联怡等多个羊绒产业共享工厂的建立,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到2025年底该县羊绒原料就地转化率将提升到35%,羊绒制品产能将达到1亿件。相比传统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总体提高46%、成本下降15%。
河北新华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以共享工厂发展为思路,大力推动“一线成型”针织数字化共享工厂,只要在电脑中导入参数,1小时左右就能完成一件成品。
慈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顾景亚表示,从2024年6月份入驻清河后,慈星公司共销售设备上千余台,服务于50多家规上企业及百家中小型电商客户,通过与消费互联网数据的链接和融合,尝试和验证“小单快反”、C2M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分布式生产和柔性生产,实现“一线成型”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针织数字化共享工厂研究和建设新商业模式。
现实困境:规模与价值倒挂的产业瓶颈
尽管产业规模庞大,但清河羊绒仍面临品牌价值与制造能力不匹配的挑战。
“我们是多家奢侈品牌的供应商,但同样品质的产品,我们代工的出厂价只有终端售价的十分之一。”河北南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河北南冠科技有限公司羊绒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朱延生摄
这一现象在清河普遍存在。Bonjour Brand中法品牌美学中心秘书长马悦凡直指问题核心:“在品牌重塑层面,清河需要实现从代工思维到品牌运营的整体升级,讲好‘清河羊绒’的品牌故事。”
全球贸易通京津冀服务中心总经理王金荣用一组数据,揭开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残酷现实:“交易会现场参会的四、五十家清河羊绒企业中,仅3家拥有独立官网,具备多语言网站的企业为零。”
王金荣说:“在跨境电商时代,没有数字化展示能力就等于不存在。相比南方省份,羊绒集群企业90%的数字化普及率,‘清河羊绒’在全球市场上几乎处于‘隐身’。”
“‘清河羊绒’做到现在在全球有话语权非常不易,但比起钢铁、消费电子等领域,数字化程度还是不高。”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楠坦承,“清河现有的部分企业可能还没有信息化,更谈不上数字化,没有数字化就更谈不上智能化。”
王楠认为,小米之所以能热卖,是因为小米能够将整个生产过程拆解出来,用非常精准的数字告诉消费者,如何管控产品质量。这值得清河羊绒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引起思考。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郭瑞萍从设计角度提出更深层思考:“产业要超越简单的符号堆砌,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美学体系。在珍贵的羊绒材质里,流行趋势的变化不能跳过彰显材质之美。”
破局之道:技术、品牌与数字化的三重变革
面对发展瓶颈,清河羊绒产业该如何破局?
“现在的Lululemon等国际品牌具有很好的吸湿、排汗、抑菌作用,达到了很好的呼吸效果,但国内羊绒产品功能性较少,目前,国际热销的羊绒产品较少。”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孟家光认为,“在智能调温、健康监测等创新领域,清河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慈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线成型”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朱延生摄
他建议实施具体的技术路线图:“短期要突破机洗不变形、抗起球等实用技术;中期要开发智能调温等功能性产品;长期要布局海洋纤维等新材料赛道。”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特征,在高效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清河羊绒及制品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名单,将为产业特色化发展、提升集群竞争力、加快打造知名品牌等营造良好生态。
清河县县长刘志诚表示:“下一步,清河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品设计,完善服务标准、创新共享模式,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羊绒产业集群。”
河北联怡产业发展公司等清河羊绒企业打造的共享平台,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生态。公司负责人赵海青说:“我们通过集中采购和设备共享,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小红书服装行业营销总监齐凯则带来了数字化营销的新思路:“过去半年,平台‘羊绒’相关搜索量增长300%。我们帮助一家扬州夫妻店第二个月实现160万元销售额。内容平台不仅能卖货,更能通过用户反馈指导产品研发。”
“打造消费名品是提升消费工业产业链供应链水平重要举措。”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产业文化融合处处长董温彦表示,清河羊绒产业链要形成话语权,就需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创新力和品牌影响力;重视研发投入,尤其是可持续的研发投入;加强文化赋能,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创意;用专业的品牌人才和机构加强战略运营,提升清河羊绒整体品牌能力。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针对AI时代,一些纺织行业开始优化设计人员的现象,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郭瑞萍认为,“人才储备是关键,纺织行业终极竞争仍然是人的能力。”
她呼吁,“希望清河在羊绒设计人才的培养上,用一些笨办法,要有容错机制。在考核机制方面,要以更长的周期考核设计师,提升研发的深度。”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清河羊绒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部分头部企业已率先行动: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羊绒分梳品质,争夺高端市场份额;有的联合中小型企业共享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还有的借助跨境电商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绕过传统贸易壁垒。
共享工厂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操作着智能化设备。不远处,羊绒小镇的直播间里,年轻主播们正通过屏幕向全球消费者展示清河羊绒的优良品质。从草原到全球,从原料到品牌,清河羊绒正在开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