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01: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均可】
视频02:伪基站群发短信客户实战【8个小时发短信15万条】
↓↓↓点击下方联系咨询↓↓↓
国内首个基于Linux6.6内核的商业版本操作系统——银河麒麟V11发布,国产操作系统更加安全、智能、好用;我国首条反谐振空芯光纤商用线路在广东开通,为深港两地跨境金融业务搭建起超低时延“信息高铁”;随着5G网络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
“十四五”以来,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5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中国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展现出更加波澜壮阔的智慧图景。
技术突破:铸就自立自强“新引擎”
3月3日,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正式对外发布。经对比,“祖冲之三号”处理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15倍,创造了目前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的最强纪录。
今年上半年,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量子计算、脑机接口、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持续突破,为数字中国建设铸就强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过去业界常说‘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国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问题。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展现出我国显著的发展成绩。”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感慨。
“十四五”时期,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持续突破;移动操作系统、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创新跑出“加速度”;人形机器人快速进化并初步实现商业化落地;国产人工智能崛起推动大模型走向产业普惠,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大模型爆发式发展,我国人工智能逐步突破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从专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范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分析,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已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
今年5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球新公开的4.5万件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中,2.7万件产生自中国,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我国科技型企业在全球《专利合作条约》申请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排名前50的申请人中,我国企业占据15个席位,国际专利申请总量达21730件。
设施升级:打通高质量发展“大动脉”
在武汉汉南通用航空机场,一架架无人机与轻型飞机腾空而起。基于5G-A通感一体基站,通过“通信+感知+算力”多重技术融合,空中无人机、通航飞机等各类低空飞行器用上了“连得上、看得见、导得准”的低空智联网。
依托数字基础设施的强劲驱动,“万物互联”正加速向“万物智联”迭代升级。
刘烈宏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值得自豪的是,“十四五”规划关于5G、千兆光网的建设目标提前完成,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90%以上行政村通5G。截至2025年6月底,与2020年相比,我国5G基站总数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到2.26亿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
“十四五”时期,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通过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我国推动各类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八大枢纽节点建设提速加力,枢纽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占全国新增算力的60%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900万,算力规模达到28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前列。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存储需求激增,带动数据中心存储设施部署规模快速增长。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持续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表示。
数据赋能:开辟经济增长“新蓝海”
10月17日,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拉开帷幕,5万平方米的展区汇聚了千余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参展。从“花样频出”的机器人到“百变炫技”的大模型,各种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惊艳亮相,诠释着数字经济增长的无限潜力和崭新前景。
刘烈宏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数字产业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新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能。据统计,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其中,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兴业务收入4348亿元,较上年增长10.6%。
“数字经济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同时,数据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数据产业乘势而上、逐步壮大,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相关研究,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有利于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培育新质生产力集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空间。刘烈宏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下一篇:透明仿生水母机器人研制成功